第203章 论经明伦堂

轻则被赶出成均馆,剥夺儒生的身份,重则被流放至某个小岛,苟延残喘的活着,恐怕也只有愤青才会这么不计后果。

其他学子无论嫡庶,都很敬佩崔吉俊的胆魄,只是不敢随声附和,他们也想知道明使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

因为李珲处理“七庶子案”得罪了两班庶出,而其身份又被两班嫡子所不齿,属于左右都不是人。

他在国内已然失去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盘,导致其统治合法性都备受质疑,连王位也像是空中楼阁般缥缈,毫无根基可言。

无怪乎他会对大臣们疑神疑鬼,怪只怪当初他把事情做得太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罗织罪名诬陷仁穆大妃母子,而今还怎么自圆其说?

周宁一边扫视着堂下学子,一边琢磨如何兜住这个问题,很费了些脑细胞。

最后他将目光转回崔吉俊身上,正色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明皇帝乃天下共主。二十多年前倭寇进犯朝鲜,我皇毅然肩负起天下共主的责任,兴举国之兵前来讨伐倭寇,这才保住了朝鲜的黎民百姓,那我皇与大王当属君臣无疑。”

周宁顿了顿又道:“大王当年组织义兵配合我军行动,为击败倭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论功行赏,我皇也应授予大王王位。嫡庶固然有别,但为社稷操劳者不该受到天子的奖赏吗?所以在下以为,大王荣登大宝并无不可。只要愿意为天子效力,为百姓谋福祉,理当受封高位,否则还如何维护天下的法统。”

崔吉俊点了点头,执礼道:“那大人的意思就是任人唯贤,而非以嫡庶论长短。”

“呃…正是。”周宁迟疑了片刻,转而哂然一笑道:“可贤与不贤也不能只有一条标准,诸位辩的是嫡庶,那百姓之中的有才之士又该如何选拔?实不相瞒,本使就没有功名,然我皇选才不拘一格,破例授在下官职以奔赴辽东抗击建奴。在下幸不辱命,以临时监军的身份参与了葛家堡和西平堡的两次大捷,故而被任命为出使朝鲜的正使。”

周宁的话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两班庶子虽然当不了大官,却比普通百姓强得多,你们若要跟大明学,那就应该给予百姓当官的渠道,这显然同时损害了嫡子和庶子的利益。

其二是为大明效力可以论功行赏,无论嫡庶皆有出头之日,而且回报相当优厚。

学子们听说堂堂正使竟然没有功名,纷纷小声议论起来,屋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