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历代君主都严令用金银充当货币,一经发现轻则没收财产,重则对涉事人员进行流放。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抗日援朝战争才出现转机。
随着明军携带的巨量饷银进入朝鲜,市面上逐渐开始用白银买卖商品,各级官府和民间才有了一点微薄的白银积蓄。
每人每月一两银子的津贴看起来很少,但已经是礼曹衙门所能承担的极限,周宁与李植接触了这么长时间,也大致了解了朝鲜的现状,因而他还是很认可对方开出的条件。
同时他也意识到要提升朝鲜的国家动员能力,就必须加大其与明朝的商品贸易体量,只有先把经济搞起来,政府才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
明朝的白银并不少,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囤积在乡绅财主手里,这跟把银子重新埋回矿山又有多大区别?
不流动的货币与粪土无异,这个道理不会有人不明白吧?
有钱人经常给穷人们洗脑,说什么要视金钱如粪土,上班的意义不是为了挣钱。
这该怎么评价呢?
他们倒也没说假话,绝大部分社会财富都被他们攥在手里,又不肯拿出来投资,个人消费也用不了多少,那他们口袋里的金钱可不就成为粪土了吗?
他们掌握的财富越多,整个社会的粪土就越多,直到有一天茅坑被沼气彻底炸塌,大伙儿或许就容易挣到钱了。
……
时间来到傍晚,世子李祬代替父王设宴款待明朝使节,地点在庆会楼。
朝方参加宴会的人员都有非常显赫的身份,除了议政府的三位议政(类似于明朝内阁,领议政就相当于首辅,正一品),六曹判书(正二品)和承政院的三位承政(正三品),还有三位府院君(一等功臣或国丈,但不能世袭),以及四位驸马。
朝鲜的勋贵从小就学习汉语,即使说得不太流利,至少听是能听懂的,也就没必要配翻译。
三位明使抵达庆会楼时朝方官员早已等候在此,双方客套一番后纷纷落座。
周延儒的学识最高,与几位儒学大佬同桌,杨镐的资历最老,由国丈、驸马等人作陪,周宁是正使,自然跟世子和重臣坐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