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见状,继续说道:“张士诚虽拥兵自重,但他治军不严,民心不附。我军若以雷霆万钧之势发起攻击,必能一战而定江南,为日后的北伐奠定坚实基础。”
话音刚落,一旁沉稳的汤和也站了出来,附和道:“朱将军所言极是,我军士气高昂,兵强马壮,此时不出击,更待何时?末将愿为先锋,誓要拿下张士诚的项上人头!”
然而,就在众人准备响应朱元璋的提议时,刘伯温却轻轻摇了摇头,缓缓开口:“明王,微臣却有不同的看法。兵法又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士诚虽治军不严,但他毕竟经营江南多年,根基深厚,不可小觑。且我军历经战乱,尚未得到充分的休整与补给,若贸然出击,恐有败北之虞。”
说到这里,刘伯温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微臣以为,我们应先休养生息,加强军备,同时派遣细作深入敌后,探听虚实,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发动攻势,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刘伯温的话音刚落,大堂内再次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众人纷纷低头沉思,权衡着两种策略的利弊。
这时,一直静静倾听的张无忌终于开口了。
他站起身来,环视着满堂的文武官员,声音坚定而有力:“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本王认为,战争之道,在于权衡利弊,审时度势。
朱将军主张速战速决,意在趁元廷内乱之际,迅速扩大我军的势力范围;而刘先生则主张稳扎稳打,先求自保,再图进取。
两者各有千秋,不可偏废。”
说到这里,张无忌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本王之意,乃是取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我们既要保持对张士诚的压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又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我们还要密切关注元廷的动向,一旦时机成熟,便立即挥师北伐,完成光复中原的大业!”
张无忌的话音刚落,大堂内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并对张无忌的英明决策充满了敬意。
张无忌脚步匆匆地赶回了王月敏所在的寝宫,一路上他心中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