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意思是说,上等的修学人听闻道,就会去勤恳印证。中等的修学人听闻道,似有所悟,但终无所得。下等的修学人听闻了道,只会加以嘲笑,不被嘲笑也就不足以成为真正的道了。
所以,上古有这样的谚语,明显的道好像很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很崎岖。崇高的德好像空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健行的德好像怠懒,质朴存真的道好像时刻在改变,处处明白的道时时就会被忽视。
广大的空间是没有边际的,想用就能用的器物是不需要制成的,遍满一切处的声音恰恰是没有声音,遍满一切处的形象恰恰是没有形象,道就隐藏在这其中故常常没有名字。
就说这“道”啊,就像一个人人都可以用的能量或者工具,不吝啬的贷于每一个人,善用者就能成就。
如此觉明功性,我们用完的当下,立马就回归了道,当用当有,不用也不会被自己私有,故说贷。欲求道合道的人,想了悟真性的人,是善于这个贷的,知道用哪些功能最能成就”。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这里的意思是说,道存则一存,一存则二存,二存则三存,三存则万物存。
道生一,一就是“无”的名。一生二,二就是“有”的名。二生三,这个三是众生识心。何以故?世间一切,有识心就有“有”,一切有,皆是识心标识才有了万物。故说三生万物。此识心为何是二所生呢?此皆是万物“有”的名落谢的影子,汇总起来妄为我心故。心生则万物象成。
所以,万物都有阴阳的两面,无为阴,有为阳。有无感应,阴阳冲气交合,万物乃生。何以故?虚无的觉明感明,即成前尘物象,有“有”妄成,即名为生。生之,以精明为阳,以形为阴,浑融于道而和谐。
小主,
人们所嫌弃的是孤,寡,不谷,而王公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万物在损耗它时反而会产生好的效果,一切认为好的东西也会在无常中损耗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