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河说着,双手放在键盘上行云流水敲打起来。
一言不合就数学建模!
相晓桐坐到他身边,一手托腮认真看。
“电力供应得源源不断,所以得形成星环一样的穿云布局,应急时可以通过穿云和穿云之间的传递绕到地球另一面供电,但过多的传递环节会让电量急剧递减,因此日常使用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靠合适的穿云间距,随着旋转来一个个接力供电。”宋河边建模边讲。
“接力供电,并网和输电稳定有点麻烦,但问题不大,我相信短时间内就能解决。汽油菌巢田用到的一些技术应该很接近。”
“目前的电池性能还太差,电池研发也是老大难,我做一个曲线图你看看,它是这么一个弧形走势,如果按照现在的电池性能,想支撑一个采矿场的电力运转,那费老鼻子劲了,还不如从当地铺光伏板或者搞发电厂省钱。”
“但如果电池性能做到这个位置……”宋河用鼠标在曲线图上点了个点。
“成本就平衡了?”相晓桐道,“同样的供电量,穿云的成本和去当地建电力系统的成本会很接近?”
“对,只要能再往上走一走,电池性能再好一些,那穿云就是赚的!”宋河道,“或者电池性能很难提高到这种水平的话,其他成本能降一降,也有赚的几率,比如火箭那边的技术再升升级。”
“升级难度大吗?”相晓桐问。
“清华有个做电磁的团队被谢元勋挖过去了,目前正在搞一种新技术,具体我也不懂,但能显着提高电磁加速的利用率,让火箭出井速度更快,继而压低成本。”宋河道,“同时电推发动机也在布局,耗时要长一些,因为目前谢元勋那里做电推发动机的主力是孩子。”
“分去火箭院的天才院学生?”相晓桐挑眉。
“对!谢元勋指望他们尽快成才扛大旗,他太乐观了,那么难的技术,孩子们还太稚嫩。”宋河笑道,“他们做的还不是传统的电推发动机,是邹云水团队误打误撞发现的一种新路线,具体我也不明白,谢元勋给我讲了一遍,听着就难的要命。”
“他让孩子们试试,是不是觉得老手们思维局限在老式发动机上,新路线最好让新人来试,更有可能大胆找到出路?”相晓桐推测。
“有可能,但我估计见效至少得十年后。”宋河摇头,“所以不指望在这个上面省钱,我有个新想法,搞一个穿云布设平台,得弄点资料来算一算能不能行。”
“穿云布设平台?”相晓桐挑眉。
“穿云想部署到全球上空,形成星环式的排布,目前靠的是穿云自带的发动机嘛!但效率太低了,成本又高。”宋河道,“搞一个类似轰炸机的平台,专门布置穿云,并承担回收穿云,补燃料、换电池和换故障元器件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