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这顿饭之前,他还惊叹于后世人的奇思妙想,竟然能把那么多的东西都可以做成食物。
可现在经过李恩凡这么一说,他才发现,哪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都是迫不得已罢了。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菜。”
“是恩施鹤峰县的一道特色菜。”
“当地人把这道菜的名字称为“嗍丢”。”
“子瞻,你知道这道菜是什么吗?”
苏轼摇了摇头,他没听过这道菜。
“这道菜是将清洗过的石头放入锅中煸炒,吃的时候嗍一下味道再丢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啊?!吃什么来着?”
苏轼感觉自己似乎没有听清,他刚才好像听到了吃石头?
“吃石头!”
“把石头清洗干净,然后放入锅中炒一会儿,等上面全是味道了,把石头吃进嘴里。”
“嗍一下味道,把石头吐掉,然后伴着米饭下肚。”
李恩凡给苏轼详细的讲解了一下这道菜该怎么做怎么吃。
“竟然还有这种?”
苏轼此时的内心真是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这道菜的出现,是因为底层的排放工人长期在水上干活,不方便携带和储存蔬菜,所以就地取材,用石头做菜来下酒、下饭。”
“这就是我说的迫不得已。”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句话出处是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话说的没错,可要是粮食足够,饲养的家禽也足够,有谁愿意吃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就像是云南,许多人调侃云南这地方的人,多么会吃虫子,也多么会吃菌菇。
可云南这地方古时的人,都是自愿吃虫子和菌菇的么?
还不是没得吃了。
先不说虫子,就说菌菇这种东西,古代又没有什么检测设备,谁知道哪些有毒哪些无毒?
有毒的该怎么做才能无毒?而无毒的会不会放久了之后有毒了?
现在的云南大部分的本地人都已经会分辨菌菇,哪些有毒哪有无毒。
而有毒的,该煮多久才能无毒,这些云南人可以说都刻在了基因里。
但,猜猜为何云南这地方的人在没有检测设备的古代会这么了解?
“云南的菌菇和虫子,四川的火锅,沿海地区的鱼等等这些地方的食物和美食。”
“许多其实都是用生命趟出来的。”
“就像是种地,一代人一代人把知识交给了下一代,才能让家里人传承下去。”
“活下去。”
说到活下去这三个字,李恩凡似乎看到了古时百姓的家里。
一个老人语重心长的告诉年轻人,这附近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
并且,还郑重的告诉他,这些东西在饥荒时有多么的重要。
“唉...”
以前苏轼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因为他从来没有为生计这方面的事情考虑过。
父亲苏洵从小就对他和弟弟苏辙非常好,吃的,穿的都没有短过。
而能在封建时期的古代读书,就可以想象的到苏轼的家里并不差。
不然怎么能养得起脱产的三人?
“食物么?”
苏轼决定以后下方地方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当地底层的饮食。
...
现代时空。
“子瞻,你确定这也挂你身上?”
李恩凡目瞪口呆的看着苏轼把一个袋子挂在自己脖子上。
“没事,小凡,把这个也挂我脖子上!”
苏轼扬了扬下巴,示意李恩凡把写着红薯种子的口袋挂在自己脖子上。
“就这一点点路,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我的家里应该有许多人在等着了。”
“这些都可以直接交给他们了。”
“还有这个!这个!”
苏轼艰难的指了指几本书。
“这是给弟弟带的,一定不能忘了。”
“好吧...”
李恩凡真是哭笑不得,顺着苏轼的话,把那几本书塞进了他身上的一个口袋。
然后,就见苏轼整个人的身上密密麻麻的挂满了袋子。
整个人几乎都已不可见,只能看见顶上有一撮头发。
“好了,小凡,我要走了。”
“嗯,好,子瞻,再见!”
“再见,小凡。”
随后,就见苏轼的面前顿时出现一座大门,门缓缓的打开,而在门的里面,许许多多的人都在等着。
最显眼,就是穿着皇袍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