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离淮安县太远,来回奔波属实不便,沈鸿业就在城外建了酒坊。
沈鸿业尝到故事的大利,又在淮安县办了个书坊,专收各类故事奇谈。
从才子佳人,到鬼怪杂谈,凡是百姓爱看的,书坊都花高价购买。
再稍加润色修改,让贫困学子抄写完,送往京中售卖。
沈鸿业深知百姓喜好,卖给女子的书本还要染上花香,就连书面也需做得更艳丽些。
若是男子就无需如此麻烦,不过字迹需更锋利些,故事也需更有杀气。
书坊到如今已出了二十多本书,几乎是本本大卖。
不过书坊赚的钱终归是小头,大头是酒与琉璃。
那些故事书多要给酒与琉璃露脸的机会,尤其是琉璃,成本低,制作周期短,样式又可多变,只是运输有些不变。
沈鸿业倒是想过在京城附近烧制琉璃,不过罗二舅不愿卖方子,沈鸿业倒也不勉强,催着罗二舅扩大生产规模,再将琉璃放在稻草里包好,一趟趟往京城运。
虽麻烦了些,却也可因此抬高琉璃价钱。
秦家铺子和庄子时,沈族全给兜了来。
如今沈族已然比秦族强,隐隐有成为建康府第一家族的苗头。
“能三年赚下这等家底,你实在厉害。”
沈逾白不吝夸赞。
沈鸿业便谦虚起来:“这些钱也不是我一人赚的,咱们族里许多人都来做生意,家底子是一同打拼下来的。”
何况还有酒与琉璃这两样旁人没有的好东西,起家就容易了。
沈逾白便道:“过几日送些金子来。”
“你喜爱金子?要不我再开个金楼?”
沈鸿业摸着下巴思索了会儿,终究将这个念头给压下去。
金楼最重要的除了背景、资金外,还要手艺。
那些能工巧匠早就被京城各大金楼给抢了,哪里能轮得到他?
金楼再挣钱,终究比不过钱庄。
不过钱庄没有势力开不下来。
沈鸿业颇为惋惜。
看来还是要想别的赚钱路数。
“我喜爱颜料。”
“颜料?这倒简单,回头我让人把京中的颜料都买来给你。”
沈鸿业终于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当即不再耽搁,急匆匆坐着自己那豪华无比的马车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