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唐兵马虽强,然粮草辎重尚未准备妥当,加之出兵漠南,路途遥远,兵马长途跋涉,到了漠南兵马必定疲惫,难以展开战斗。
此时贸然出兵漠南,实乃兵家大忌,恐有不妥之处。”
他微微一顿,目光转向韦羽,继续说道:“再者,漠南各族争斗,正是我大唐观察其虚实、积蓄力量的绝佳时机。
若仓促出兵,万一不能一举将其平定,反而可能陷入持久战之泥潭,消耗大唐国力。”
韦羽闻言,反驳道:“长孙大人此言差矣。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若不趁此机会,一举奠定我大唐在漠南的权威,待其争斗结束,各部落联合起来,必将成为我大唐心腹之患。
彼时再想将其征服,所需代价将更为巨大。”
大殿内,两人的意见针锋相对,气氛愈发紧张。
李二的目光在二人之间来回游移,心中权衡着利弊,显然,这一决策关乎大唐的未来,他必须慎之又慎。
“陛下,臣赞同韦将军提议。”张公瑾忍不住出声。
他上前一步,拱手道:“我大唐军队素以勇猛善战着称,趁着大厥局势混乱之机,定能迅速平定漠南,树立我大唐之威严。
况且,若此时不出兵,待各部势力整合完毕,我大唐再想介入,难度必将倍增。”
长孙无忌闻言,轻轻摇头,反驳张公瑾道:“张将军英勇无畏,令人敬佩,但我大唐若仓促出兵,对漠南地形、气候、部族分布及战斗力等尚未充分了解,恐难言必胜。
再者,粮草辎重乃军队之命脉,若后勤补给跟不上,纵有千军万马,亦难以持久作战。”
李二听着两人的辩论,眉头紧锁,显然内心在激烈挣扎。
这一决策不仅关乎大唐的边疆安宁,更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
这时,一直没有发言的房玄龄缓缓开口,声音温和而坚定:“陛下,臣以为,长孙大人与韦将军、张将军所言皆有其理。
出兵漠南,确可彰显我大唐之威,但亦需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
臣建议,可先派遣细作深入漠南,进一步探明虚实,同时加强后勤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待时机成熟,再行出兵,定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