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理想和现实

•刘哥:“我家在外打工,地荒着就荒着吧,不麻烦。”

林晓华渐渐意识到,村民的不愿意不仅是经济上的考虑,还有深厚的情感牵绊,以及对新事物的天然抵触。

晚上,林晓华回到自己的宿舍,整个人躺在椅子上,疲惫写在脸上。他的笔记本里满是计划、图表和预测,但这些在现实中似乎一点用都没有。

“集中流转这么好的事,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难道是我的方法不对?”他自言自语着,陷入深思。

这时,苏小婉打来电话:“晓华,今天的沟通怎么样?村民们什么态度?”

林晓华叹了口气:“大部分人不愿意,说到底,还是对集约化农业不了解。苏总,我是不是太急了?”

苏小婉在电话里笑了笑:“晓华,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乡村振兴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咱们试点的时候,也是用小规模的成功让村民慢慢接受的。现在要扩大规模,肯定需要时间和更多的成果去说服他们。”

第二天,苏小婉和老李一起找到林晓华,一同分析问题所在:

信任问题:村民担心土地集中后失去控制权,或者肥力下降;

实际利益:租金虽然固定,但许多人更看重自由种植带来的灵活性;

观念障碍:村民对农业集约化和机械化的认知不足。

“晓华,你的思路没错,但推进方式要灵活些。”苏小婉建议道,“不如我们从更小的规模开始,选几户愿意参与的农户,建立连片种植的示范田,让他们看到效果再说。”

老李也点头附和:“是啊,村民都是看实惠的,咱们用事实说话,他们自然愿意跟着干。”

林晓华深以为然,决定调整计划,从“用大规模说服人”改为“用小成果影响人”。

经过几周的努力,村里终于有五户人家同意将土地集中,建立起一个10亩的示范田。

林晓华亲自指导村民们整地、施肥、种植,酸野厂也提供了种子和技术支持。

在林晓华的推动下,辣椒苗迅速生长,示范田里的作物长势喜人。村民们开始慢慢对连片种植产生兴趣,更多的人前来观摩、咨询。

“晓华,这辣椒种得真好,比我自己种的强多了!”李大爷站在田边感叹。

林晓华笑着回应:“大爷,这就是集约化种植的优势,有了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技术指导全都能跟上,产量和质量都不一样。”

尽管示范田取得初步成功,但林晓华知道,离大规模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的理想依然清晰:

扩大示范范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吸引更多村民参与;

解决利益分配:用更透明、更高收益的机制保障村民的积极性;

改变观念:通过宣传和实际成果,让村民真正接受现代农业理念。

“苏总,老李叔,我相信,只要咱们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五一村的地能真正连片发展!”林晓华站在示范田边,望着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苗,眼中满是希望。

老一辈人,不愿意流转土地,加上土地不平整,想规模化搞农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李晓华这个农大毕业生,他的农业强国之路,依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