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八年的一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了乾隆皇帝的书房内。此时,和珅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份来自云南的奏折,迈着小步匆匆走进了书房。
这份奏折所呈报之事令人震惊不已——云南竟有重犯成功越狱,并在逃脱之后连续制造了多起针对当地富贵人家的抢劫伤人案件。这些案件不仅令百姓们人心惶惶,更是严重影响到了地方的治安与稳定。
当乾隆皇帝展阅完这份奏折后,他那原本平静如水的面容瞬间变得阴沉下来,一股怒气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涌上心头。只见他猛地一拍书桌,怒喝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这句问话如同惊雷一般在书房内炸响,在场的侍卫们全都被吓得愣住了。
他们瞪大了眼睛,望着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惶恐。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万岁爷口中所说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如何应对此刻的局面。于是乎,众侍卫只能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贸然开口说话。
然而,就在这万籁俱寂、鸦雀无声的氛围当中,和珅却宛如泰山般稳稳而立,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沉着与冷静。只见他那睿智的双眸微微眯起,透露出一抹深邃而睿智的光芒。稍作片刻沉思之后,他不紧不慢地迈开步伐,身形稳健地朝着前方走去。待到距离合适之时,他恭恭敬敬地弯下腰来,施以标准的礼节,然后用那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说道:“回老爷子,正所谓‘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 和珅的这番回应犹如一把精准无比的利剑,不仅恰到好处地剖析并诠释了乾隆皇帝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更是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迎合了皇上此时此刻那满腔的怒火与愤懑之情。
乾隆皇帝听闻此言,脸上先是闪过一丝讶异之色,但紧接着便不由自主地喜笑颜开起来。他饶有兴致地看着和珅,开口问道:“哦?你究竟是如何知晓这些道理的呢?”面对圣上的询问,和珅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淡定,不急不缓地回答道:“回老爷子,想当年在下年幼之时,虽已将四书五经通篇熟读,但其中仍有诸多疑惑之处难以明了。于是乎,我便特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朱熹先生对于这些经典着作的批注以及独到见解。也正因如此,今日方能应答如流。” 乾隆皇帝听后不禁龙颜大悦,连连点头称赞,心中暗自感慨自己身旁竟然还有如此聪慧机敏且博学多才的奇妙人物存在。
年仅二十三岁的和珅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才华和学识,终于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在乾隆皇帝面前一展风采。那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皇宫内一片庄严肃穆。和珅身着华丽的服饰,迈着自信而稳健的步伐走进了宫殿。
当他站在乾隆皇帝面前时,心中难免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与期待。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展现出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深厚学问。无论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还是治国理政之道,和珅都能侃侃而谈,言辞犀利且观点独到。
乾隆皇帝坐在龙椅之上,静静地聆听着和珅的论述。他时而微微点头表示赞许,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对和珅的表现越来越满意,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
最终,和珅以其卓越的才学成功地打动了乾隆皇帝的心。不久之后,他便被任命为乾隆仪仗队的侍从,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仕途之路。这一转变不仅让和珅感到欣喜若狂,也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主,
乾隆坐在御书房内,面色凝重地翻阅着手中关于和珅的详细资料。越看越是心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臣子竟然与自己有着如此亲近的关系——和珅竟是母后虚假的娘家人!自那次南下江南,费尽周折帮助皇太后找到了她真正的娘家亲人之后,乾隆对于钮祜禄家族的关注便渐渐减少了些。谁能料到,就在这不经意间,竟错过了像和珅这般极具才能之人!
乾隆心中懊悔不已,暗自责怪自己的疏忽大意。他决定亲自深入了解一下这位深藏不露的臣子,于是特意吩咐手下将和珅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答的卷子呈上来。他实在难以想象,拥有如此出众才华的和珅究竟为何会名落孙山?
然而,当手下将调查结果禀报给他时,乾隆不禁勃然大怒。原来,他们根本找不到和珅的那份卷子!进一步追查之下才得知,和珅的卷子早在当时就已经被作废处理掉了。原因仅仅是因为卷子上面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墨点,而负责监考阅卷的刘主考官据此判定其为废卷。更令人气愤的是,据查,那位刘主考官的儿子刘海涛虽说并无多少真才实学,但最终却金榜题名、榜上有名。
乾隆皇帝龙颜大怒,拍案而起。他觉得此事绝不能就此罢休,必须要彻查到底。当即下令让刑部等相关部门立刻着手调查这位刘主考官,一定要查明其中是否存在徇私舞弊之嫌,还和珅一个公道,同时也要整肃科场风气,确保今后的科举选拔能够公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