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药品能出事,转基因就不会吗?

张启微微向前倾身,目光直视斯蒂芬·约翰逊局长,抛出了一个特别尖锐的问题:

“事实证明,一些西药也是经过多重严格的安全性、有效性对比实验后用于临床,但应用多年后发现其危害性极大且不可逆。比如五十年代风靡欧美的‘反应停’致畸事件等不胜枚举。所以,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出现差错,带来的后果是不难预料的。局长先生,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斯蒂芬·约翰逊局长表情凝重,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

“你提到的问题确实值得深刻反思。但我要强调的是,FDA审批转基因食品比审批药物更加严格。在药物审批时,主要侧重于对特定疾病的疗效评估以及短期的人体耐受性实验。而对于转基因食品,我们需要全方位考量。从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初期,就要对其基因改造的源头进行详细审查,包括插入基因的稳定性、是否会发生不可控的变异等。在实验阶段,不仅要有严格的动物实验,且实验周期远超药物,要观察多代实验动物的生长、繁殖、健康状况,以确保没有潜在的慢性危害。进入人体实验环节,样本数量和涵盖人群范围更广,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健康状况人群的差异。

并且,在转基因食品上市后,我们的监测体系也会持续跟进,对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进行随机抽检,监测其在不同环境、不同储存条件下的安全性变化,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即启动召回和重新评估机制。这一系列的流程和措施,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毕竟这关系到每一个民众的健康与整个民族的未来。”

突然之间,只见约翰逊局长“呼”的站了起来,直接坐在了张启的对面,对他不慌不忙的解释道:

“亲爱的张先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体系方面,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众多全球科研组织所确立的‘实质等同性原则’来行事。简单来讲,只要能够充分证明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在各个方面的指数是相同的,例如能够确定不会导致过敏现象、营养成分毫无差异、不存在蛋白毒性等等,并且要顺利通过600多个实验环节的严格检测以及第三方机构的全面安全审验,那么就可以认定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食用安全性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也就是说不存在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从1960年代出现研究转基因的相关科学论文起,全球已经有超过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百万名以上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他们发表的实验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10万篇。通过如此大规模且长时间的研究,如今已经非常清晰地搞明白了转基因的原理,也确切地知道转基因本身并没有毒性。”

局长稍微停顿了一下,喝了口水,接着说道:“其次,我们必须要深入理解转基因技术的本质。转基因技术实际上是在模仿大自然的规律,是向大自然学习的成果。它仅仅是转入一个在最初就被确认是安全的蛋白质而已,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加强版的蛋白质。打个比方,如果把你吃的煎饼里面原本的鸡肉换成牛肉,无论是鸡肉还是牛肉,本身都是安全可食用的东西。所以对于转基因食品而言,确认其有没有安全问题,核心就在于确认蛋白质有没有毒性积累,因为转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蛋白质。一旦蛋白质被确认是安全的,那么转基因也就是安全的。

在转基因科研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在做的第一步,注意是第一步,就是要完全确认这个即将转入的基因是绝对安全无害的,只有完成了这一步之后,才会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这一点与药品的研究原则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所有的药品成分从一开始就知道是肯定存在有害性的,而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原则是从起点上就必须确保转入的蛋白质是无害的。”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专业的光芒,继续阐述道:“再者,从食品消化吸收的角度来看,转基因改变的是遗传信息,也就是所谓的‘碱基的排列次序’,但它并未增加新的物质(碱基成分),所以从食品角度而言,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消化后的可吸收营养成分(核苷酸)与常规食品是毫无二致的。同样,外源基因表达的‘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也仅仅是20种氨基酸排列次序的变化,那么从食品角度出发,‘外源基因表达新蛋白质’消化后的可吸收营养成分(20种氨基酸)与常规食品也没有任何差别。并且,在消化前的‘外源基因’和‘新蛋白质’在致敏性、毒性、抗营养因子等方面都经过了严苛的测试,以此来确保不存在上述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