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朱见深的成就

说朱见深这个皇帝当得没有自己的建树当然不能算是个客观的评价,能做到萧规曹随本就是少之又少,何况还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了。

何况朱见深也实实在在做出了成绩,在景泰朝打下来的江山基础上成化朝顺利的将多个曾经与中原王朝阳奉阴为数百年的番族土着彻底纳入了大明管辖范围,虽然是在景泰朝兵锋的基础上达到的!

“三辽镇倭韩,见深对大明东北势力的控制就很到位嘛!”

“陛下,将辽东、大宁重新整合划分为辽西、辽宁、辽东三镇本就是您的意思啊!”

“对,是我的意思,可我本意只是用三辽防关......啊,三辽本来就只是为了帮助淦、满、蒙、清四大塞外藩国发展的。见深很有本事嘛,三辽不仅有效的起到了与塞北藩国的交通、便利的效果还直接影响将朝鲜收归大明治下,多少三韩百姓为了能成为大明子民欢欣雀跃,这就是见深的功绩了。”

“陛下,在您收了倭地之后朝鲜被大明、倭藩里外包夹,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半岛而已,就算朝鲜王不愿意回归,也架不住朝鲜王室其他成员向往天朝上国的呀!朝鲜回归,朝廷分封三韩,李氏一下子有了三位大明国公,朝廷可不亏他们的。”

朝鲜国王本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捏鼻子忍住恶心承认下来的藩属国,如今李氏朝鲜被废,三个朝鲜李氏王族被大明封为公爵正式开始从大明领取俸禄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结局。

如果朝鲜不主动归附,关起门来自称皇帝的行为总会被王族里某个想用来扳倒朝鲜当权者的成员拿来做自己往上爬的梯子。不能为了一个人能关起门来当皇帝就让整个家族都承受大明朝强大的压迫感。

包括朝鲜国王在内的三个原朝鲜王族重要成员被封了国公,因为封地在原朝鲜半岛的三韩故地,三个国公也被称为三韩。

“唉~话也不能这么说。朝鲜虽然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还是见深主导的,这孩子当皇帝还是很不错的。”

“再说了,不说东北咱还不能说说西北吗?瞧瞧西北,见深经营的就很不错。陕甘一带大有成为新江南的势头,农林畜牧都做得很好,不仅解决了大明西北军、民的粮食问题,还能够直接为西安驻军提供粮食,这在以往可是不敢想像的事情了。”

“是的,陛下。景泰年间您下令修建的沟、渠、河道和引水管道工程为西北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再加上严令栽种树木、禁止散牧牛羊的措施确保了黄土高原的植物生长,如今的陕甘老人都说这是正统年间完全不敢想的事情。”

“你这意思是见深也只是遵照我的意思执行并没有自己的建树?”

“回陛下,臣不敢这么妄议今上。臣只是说陛下当年布局得当,今上严格遵守陛下当年的政令使大明国力提升数倍、十数倍,这是老人们常说的今非昔比。想来历代先帝在天上看到大明如今的国力也会夸一声陛下果真当得上圣天子之称呢!”

“什么乱七八糟的!”朱祁钰挥挥手表示并不在意这种虚名。

“见深收西域、西海两地归于治下,使我大明自此恢复盛唐时的疆域,这已经是历朝历代中侥侥者了。”

“回陛下,陛下所说不错。陛下借天竺人之手...哦哦,天竺国内乱外患,国人北进至西域与当地土着发生冲突,幸得朝廷敕令这才止了刀兵。今上念及天竺百姓形似古籍记载昆仑奴,准其在西海、西域定居原本也是应有之意。”

“相比较而言,今上除了在交趾设布政使司之外还分别设置暹罗、老挝、高棉、缅甸布政使司,自此彻底废旧宣慰使司更有利于我朝恩德惠及西南百姓了。”

“嗯...嗯嗯~”听了这番话朱祁钰伸出食指连连虚点表示赞同。

“对嘛,见深的能耐还是有的,怎么能说他没有建树呢?何况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见深二十出头一个毛头小伙子就担负起天下兴亡的大任原本就很辛苦了,国家被他治理的这么好怎么说都是值得称赞的事情,要说见深没有建树我可是第一俱不同意的。”

“其实你们不知道,我是知道有一群人...不,好几群人......对,就是好几群人。他们成功的以天下百姓福祉之名推翻了前朝政权,然后在他们的治理下国家迅速走向衰亡的那种。”

好几群人?朱祁钰的话可能除了自己之外没人能听得懂。

其实朱祁钰所说的几群人本就不是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明末农民起义频发,李自成数次投降又数次反叛,终于在借助“吃闯王、用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种毫无下限的谎言蛊惑下获得了大量失地百姓的投靠,最终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将大明彻底碾压在了历史的车轮当中。

所谓的吃、用、不纳粮,不过是滚雪球一样让更多的百姓丧失田地、房产被迫加入到了李闯的造反队伍当中。一群人没有了恒产、没有了自己的粮食、衣服,当然只能跟着李自成一路烧杀抢掠了,更不用说纳粮的义务了。

只可惜,等到反应过来时不是已经加入到了李闯的造反队伍中无法自拔就是已经成为了被李闯吃、用的对象。

李闯之后沉重打击满清政权的太平天国运动喊出的口号也是均天地,均富,而实际情况不过是一群不再扎辫子换个袍子套在身上抢劫百姓而已。

再之后以穷人的队伍自居的那个啥啥啥,哈哈,后世的情况应了《茶花女》里的台词:法律不过就是一群人抢劫了别人,杀了敢于反抗的人之后制定出来规定不准抢劫、不准杀人的规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