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多种多样的古代版包包

打开算袋,里面竟然还放着271根莹润的白玉算筹。这些小巧精致的算筹,长度3.15厘米,宽度和厚度相同,均为0.2厘米。

看不出来,桂强野竟然还擅长算术。只是不知道,桂强野将算袋挂在腰间是个什么模样。

苏小丫其实对于算袋这一类古代的“包包”还是蛮好奇的。

事实上,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古代版的“包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包包(囊)内。

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诗经·大雅》曰:“廼裹餱粮,于橐于囊”,指的就是这种佩囊。

到了汉代,“包包”又被称“书囊”,也称“书袋”。在蓝星,老年人动不动就喜欢说的“掉书袋”,就是来源于此。

《汉书·孝成赵皇后传》记载:“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唐颜师古注:“绨,厚缯也。绿,其色也。方底,盛书囊,形若今之算幐耳。”

可见,古代的“包包”也是与时俱进的。不仅功能越发多种多样,就连样式也随着多样化。

到了唐朝,这种“包包”更是再一次升级,变成了高大上的“金鱼袋”。是一种用金子装饰并盛放金质鱼符的鱼袋,也是唐朝最高档次的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唐代的包包已经细化了,分为“金鱼袋”、“绶囊”、“笏囊”和“算袋”。

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笏囊则是盛放笏板的包包。

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

“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新唐书》)

“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唐韩愈《示儿》)

这些诗都明明白白的显出了金鱼袋,已经成了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唐朝低级官员出使国外时,常会借高级官员的紫金鱼袋抬高身份,谓之“借紫”。

至于“笏囊”,也称为“笏袋”,是用来盛放笏板的包包。

“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类似于现代开会时携带的笔记本,是大臣上朝时用来记录“最高指示”和自己要上奏的话。

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

紫荷也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缀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宋书·礼志五》)

至于“算袋”,则是用于存放算筹的包包。虽然不同于其他三种包包高大上,却也是唐朝官员不可或缺的。

唐代就曾经明文规定,文武官员都必须备有算袋,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见,论起实用性,算袋比其他几种“包包”更贴近工作和生活。

算筹是古代用于数学计算的器具,通常由竹子、木头、铁、玉石、骨头或象牙制成。

桂强野算袋中装着的算筹,就是玉石所制。看那细腻光滑润泽的外观,可见桂强野也是常常使用的。

这些古代的包包,不像现代有各种各样的带子可背着,挎着或者提着。不过,谁也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包包上面没有带子,可是有腰带——蹀躞带 。

蹀躞带,是一种多功能的腰带,从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

蹀躞带必须悬挂七种东西,分别为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俗称“蹀躞七事”。

算袋,算起来也只是蹀躞带的一部分。

桂强野掏出的这个算袋,既非柔软的皮革,亦非光滑细腻的丝绸,而是采用了一种极为罕见且独特的布料——“归氏药斑布”。

只见这蓝底的算袋翻盖之上,左上角是一只栩栩如生的虎头。这可不是绣上去的,而是布匹本身印染而成的。

那虎头威猛无比,宛如一头真正的猛虎从茂密的树林中骤然闯出,让人一眼就看到那威风凛凛的虎头。

虎头之上,毛发根根分明,犹如钢针般坚硬;那双铜铃大眼闪烁着锐利的光芒,透露出令人胆寒的气势;虎口微张,獠牙外露,仿佛下一刻就要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