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时间,无论是南方的水患北方的旱灾,太子都应对得游刃有余。
就是有一点让臣子们有些担心,太子给南方船造司拨了大量的款项过去,一门心思修建新的船只。
不仅如此还成立了专门的火药司,待遇好但考核条件也很苛刻。
最初有不少臣子反对,温知渺直接邀请他们去观看最初版的大炮能发挥多大的威力。
虽也还是有一些迂腐老臣觉得,这样的武器有伤天和,但绝大部分的人还是支持的。
这一年的时间,帝王不在朝堂,宰相也不在,但天启并无动荡,甚至又开辟了一条新的西行商道。
这一年的赋税与往年相比还有所增长,官员的薪资也增长了一些。
就是一些地方官这一年都是紧张兮兮了,师挽月作为御史台的代表,帝王亲授之人巡视考核天启各个地方的政务,可不是让那些地方官紧张得不行。
除此之外,刑部、大理寺,也都设立一些伸向地方的监管机构。
为此温知渺与不少官员前前后后讨论了三个月才有了一个合适的方案。
毕竟也不能盲目地一直增设机构,那样会导致朝廷需要供养的官员越来越多。
机构冗杂人员过多也不见得是好事,首先俸禄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会给国库增加负担。
为了避免这一点,温知渺愣是压榨着上层官员们在不增加过多官员的情况下,设立一些地方监管机构。
最后的方案是将一部分原本过分清闲的官员调任过去,或者给原本相对清闲的部门增加一些职能。
挺耗费时间点一件事,但最终还是落实成功了。
秉持着要对自己所下的政令负责的原则,政令颁布下去之后温知渺那一整年都在盯着落实的情况。
有任何问题都及时纠正了,最后还真是让她做成了。
后世史书记载,此举乃是一次成功地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从前对许多地方来说是天高皇帝远,哪怕是律法,在地方也是敌不过当地的豪强。
但温知渺此举则是让中央能知道更多的地方上的消息,中央的政令在地方也会更容易落实一些了。
这一年的时间师挽月回不来,温知渺也没空去找她,所以二人一直也只能进行书信往来。
转瞬间又至冬日,云京城落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温知渺坐在东宫,身边是燃烧着点炉火,面前是向南在帮她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