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取得一定的成就,皇帝都会不吝赞美之词。
让他们觉得,虽官身微末,远离朝堂,却也能感沐天子恩泽。
朝廷大力兴办官学,同时鼓励民间办私塾,书院。
孩童五岁后,就可送到乡里学堂接受启蒙教育,有点类似后世的小学。
这一时间段,孩子们接触的是基础知识。
三字经,百家姓,简易儒学,蒙学算经,汉字拼音等。
启蒙后,会增加珠算,农学齐民要术,六艺方面的基础内容。
乡学三到五年,之后可到县学继续学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小皇帝对于文化扫盲的初步尝试。
五到十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们还不能当作劳动力使用。
因而家长也不介意把小孩送去学堂。
最重要一点,学堂无需他们缴纳钱粮,只要解决自己吃饭问题就行。
读上几年书,能识些字,明些理。
要是再能写个家书、状子什么的,那就最好不过了。
“圣言教化,读书明理,能使人睿智!”
“老百姓读书少,没文化,但不代表他们不明事理。”
“以前穷人家的孩子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条件不允许……”
宇文衍端着茶杯,目光悠远,轻声回答墨言道。
从各县反馈的信息来看,所有乡学都招收了大量的学子。
原本一些读过私塾,或是家里请过先生的大孩子,大多都进了县学。
不过,他们一样需要补学汉字拼音,蒙学算经,珠算,农学齐民要术方面的内容。
官办学堂自从实施后,便纳入了官员政绩考核的范畴。
不论是各道刺史,各郡太守,还是县令,都把这事放在了心上。
大周的官员考核制度可不是闹着玩的。
一旦政绩太烂,或是在百姓中的官声太差,都有可能乌纱帽不保。
特别是撤州并郡后,一个萝卜一个坑,狼多肉少。
每个职位都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
任上官员要是不知珍惜,自己作死,自会有人把你拉下马来。
这也是小皇帝亲政后,对官场的一处小小改革。
那就是引进百姓风评及官员监督。
目的就是要让官员知晓,为官一方,还是要为地方百姓做些实事。
同时。
也警示官员洁身自好。
别给觊觎自己位置的同僚留下什么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