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被阉党挟持的窝囊帝王(5)从维州事件看牛李党争

大唐气象 贪狼木 2635 字 2小时前

说起“牛李党争”,几乎是大唐之后历朝历代党争的代名词。

所谓“牛李”,分别对应唐朝宰相牛僧儒与李德裕。而实际上,牛僧儒是受李宗闵提携的,“牛李党争”更多源自李宗闵与李德裕的二李之争。

前文对此曾简单介绍过,“牛李党争”说的是宪宗期间,举人李宗闵、牛僧儒因在参加殿试选拔时,发表对宰相李吉甫的不满言论受到处理,引发朝臣不满,导致李吉甫罢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怀恨在心,接替他爹与李宗闵、牛僧儒持续干仗的事。

从时间脉络上看,牛李党争缘起于宪宗,终结于宣宗,前后贯穿六帝、四十余年。文宗时期,两党势均力敌,角逐的最为激烈。

篇幅所限,本文重点讲讲发生在太和年间,因党争致使国家利益受损的“维州事件”,由此一窥“牛李党争”真相!

李德裕,出自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早年因父亲原因,得以门荫入仕。

李宗闵,出自陇西李氏,先祖是高祖李渊之子郑惠王李元懿,贞元二十一年(779年)进士。

牛僧孺,祖籍甘肃灵台,隋朝仆射牛弘之后,与李宗闵为同期进士。

论出身,三人都不简单,只不过李德裕是当朝宰相之子,家境富裕;李宗闵、牛僧孺则因家道中落,相对较为贫困。

论能力,三人均是才华横溢的当世能臣,穆宗时期先后在朝中出任要职。

长庆元年(821年)四月,时任中书舍人的李宗闵卷入科考舞弊案,受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排挤,外放为剑州刺史,后又调回朝中担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三月,户部侍郎牛僧孺受到穆宗器重,在时任宰相李逢吉的引荐下荣登相位,李德裕则被外放为浙西观察使。

宝历元年(825年)正月,牛僧孺因不满李逢吉弄权,主动辞去相位,到武昌军做了节度使。

文宗即位后,于太和三年(829年)八月,征调李德裕入朝,出任兵部侍郎。

分管兵部的宰相裴度向来欣赏李德裕才识,准备引荐他为相。没想到李宗闵在宦官资助下捷足先登,做了宰相。

刚一上任,李宗闵就伙同阉党,鼓动文宗将刚刚回朝没多久的李德裕外调为义成军节度使(驻滑州,今河南滑县境)。

当初,裴度在征讨淮西军时,将还是小人物的李宗闵收入麾下担任观察判官,李宗闵由此步入仕途快车道。这次,因裴度出于公心引荐李德裕,让李宗闵深感不满,愣是将这位曾经的恩公、已处于半退休状态的裴度,打发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在李宗闵这些人的眼中,权势远比恩情重要得多!

太和四年(830年)正月,李宗闵把盟友牛僧孺调回朝中重新担任宰相,两人开始合力打压与李德裕关系较近的官员,“牛党”暂时得势!

文中要讲的“维州事件”,就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一年前,南诏入侵成都,疯狂劫掠一番后满载而归。朝廷撤掉了不作为的节度使杜元颖,委派外戚重臣郭钊入主西川。

郭钊圆满完成了安抚民众的任务,还与南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无奈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任职不满一年精力难以维系,只得向朝廷提出辞呈。

太和四年(830年)十月,在宰相李宗闵、牛僧孺的提议下,文宗将李德裕从义成军调往成都,接替郭钊担任西川节度使。

西川刚经战火蹂躏,到处残弊破陋,两人将李德裕打发到这里,恐怕也没安什么好心。只是让他们万万没想到是,此举不但没害了李德裕,反倒印证了李德裕是个能办事、能成事,有真本领、大韬略的英才!

李德裕一到成都,立刻带着当地军民在西郊盖起了专供参研边务的指挥机构——筹边楼。

楼上配有反映蜀地全貌的地形图,他每天都要在这里与久处军旅、熟悉边防事务的人商谈请教,即便他们是些普通士卒、平民百姓也能聊得津津有味。

不到一个月,李德裕就将辖区内的山川走向、城邑坐落以及通行状况了然于胸、宛若亲历。

文宗下令,让李德裕修缮位于黎州(四川雅安汉源县)附近的清溪关,断南诏进犯西川的通路。李德裕经过一番细致调查,向朝廷奏报了三条意见:

第一,从南诏进入蜀地的通路众多,单靠修筑城堡的方式无法阻挡,必须派重兵镇守方可无忧。

第二,只需在黎州、雅州(四川雅安)两地各配置一万士卒,在成都配置两万士卒,并严格加以训练,使其时常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南诏必然不敢冒然进犯。

第三,守边军队不宜过多,数量上应以主帅能有效控制为宜。当初西川边将崔旰、张朏,正是利用边防驻军过多的优势,杀害、驱逐了节度使郭英乂、张延赏,因此不得不防!

李德裕还了解到,去年朝廷从北边征调来的,用于增援西川作战的各镇军队已陆续返回,只剩下河中(驻莆州,山西永济)、陈许(驻陈州,今河南周口淮阳)两军、三千余人暂时驻扎,有诏让他们翌年三月归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