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赵霖果断扎进了天工坊,很快就把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给搞了出来。
搞出来归搞出来,但想要把纸张和书籍的价格打下来,却是一场硬仗。
赵霖最先做的,就是报纸和话本。
报纸不仅能够传递官府政令,普及大汉各处发生的大事,更关键的是,这种手段必要的时候可以控制舆论方向,算是幽州刺史府的一种官方手段。
至于话本,完全是赵霖为了把纸张书籍的价格打下来的一种手段。
话本这种东西,既有纸又有字,就跟后世的故事书似的,功能多样。
至于汉朝盛行的那些四书五经,之乎者也的那些东西,幽州一律不提倡。
学那些东西,一点实用性都没有,最后只能培养出一帮酸秀才出来。对于治理郡县,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帮助并不大。
事急从权,幽州这几年一直奉行,什么有用学什么,教授的都是能够赚钱养家的真本事。
什么士农工商的阶层,幽州一律不在乎,讲究的就是一个百花齐放。
蔡琰手中的这本“永夜”,就是赵霖写过的其中一本话本。
最初的目的,就是用来冲击纸张书籍价格的。
赵霖也没打算靠话本赚钱,主打就两个字,便宜。
量大管够,反正有造纸工坊在,纸和书籍,要多少有多少。
不过半年时间,整个大汉的纸和书,通通都不值钱了。
别看这半年时间只是轻描淡写的一说,但赵霖可费了不少脑细胞。光这样的话本,足足写了二十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