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银子也没有。
杨振看了圣旨,叹口气,将其交给几个懵圈的在场将领。
他们看了后更是大失所望,但是当着杨振和朝廷钦差的面儿,也没人敢公开抱怨什么,但脸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沈迅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甚至连他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但他也很清楚朝廷为什么会这样“慢待”功臣。
等到传旨的程序走完,杨振打发走了其他在场武将,领着他到了征东将军行营二堂会客厅里说话的时候,沈迅忙着解释了一番。
“都督有所不知,都督的功劳以及金海镇诸将的功劳,分司和兵部都上了封赏条陈,甚至内阁都没意见。私下王公公也在圣上跟前说了话,希望朝廷把都督的爵位往上晋一等——沈某也以为,累计都督北伐以来历次战功,完全当得起了。但是——”
沈迅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可能是在斟酌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其实对于封侯,杨振并没有执念。
不过是个好听的名头而已,对于他和金海镇以及登莱镇的实力,并不会有什么大的增益。
所以,在四月北伐作战以来连着上呈的几封捷报之中,杨振都没有把争取封侯作为自己的目标。
他也没有亲自派人或者让旅顺口那边派人到京师运作此事。
所以严格来说,他的失望并非由此而生。
他正想开口表达这一点,就听见这位沈郎中轻咳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
“都督功劳不小,人尽皆知,但辽西那边也报了一件惊天大功,若是圣上晋升了都督的爵位,恐怕辽西那边也不能落下,毕竟厚此薄彼,难以服众,反倒不美。然则,对于辽西之功,朝议犹疑,圣心难断,只好留待以后了。”
沈迅说到这里,看了看杨振,他相信杨振能体会他话里话外的深意。
毕竟崇祯皇帝对杨振什么样,以及对祖大寿什么样,兵部出身的沈迅,是很清楚的。
同样,他知道杨振也是清楚的。
当然,杨振也没让他失望,但也只是点了点头而已。
杨振大概明白他话里的意思了,其实就是崇祯皇帝不喜祖大寿,不愿封他为侯,结果连累了杨振。
至于沈迅所说的,辽西那边也报了一件惊天大功,杨振大概也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是在沈迅面前,杨振也不可能多说什么,因为跟他还没有熟到那种什么话都可以说的程度。
不过,他的表现落在沈迅的眼中,却给人一种他心绪难平甚至失落失望的感觉。
于是,沈迅接着说道:
“另外,都督有所不知,眼下朝廷的形势实在过于——复杂了,想必方巡抚那边也将中州形势通报给都督了——,不出都督所料,五月以来,闯逆汇合各股流贼,聚众五十万,三打开封城,圣上按内阁建议,命丁启睿总理援救军务,合兵会战于朱仙镇,结果,会战失利。”
说到“会战失利”,沈迅叹了口气,深色沉重,显然他所谓的失利,绝不仅仅是失利那么简单。
“平贼将军左良玉远走襄阳,平蛮将军方国安退守汝宁,督师丁启睿仅以身免,方巡抚所率的登莱援剿先遣军撤回归德府,开封城危在旦夕,周藩与保督杨文岳连番告急。圣上忧虑万分,寝食皆废,实在也无暇厚赏都督在辽东及朝鲜之功了。”
沈迅边说着话,边唏嘘叹气不已,显然对于关内形势的恶化深感忧虑和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