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张良、白起、刘伯温为代表的激进派,更多的是看重这一战之后他们可能得到的好处,认为值得冒着其中的风险。而王翦、诸葛亮、商鞅、管仲、吴起这些人则是更加清楚明白的看到了这其中的风险。
尤其是这些政治能力比较高的,如诸葛亮、商鞅、管仲、吴起这种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两方面开花的,他们并不像白起这些军事家,不说全部,但至少绝大部分都是依靠于战阵指挥。而诸葛亮、商鞅、管仲、吴起这些人,他们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是相互依托的。
如管仲“以商止战”,兵不血刃的制服了六个国家。而像他们这一类的人,对于风险的考量也更多一些,崇尚的就是以最小的损失来达到最大的战果,甚至是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王翦、诸葛亮、商鞅、管仲、吴起这些人的战略设想之中,其实,巴蜀之地并不是他们的第一优选目标。
刘彻强归强,巴蜀之地险归险,可优点明显,缺点也同样明显。险峻的地形对于蜀中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固然给他们提供了最优质的保护,可只要晋军堵住几个口子,再多的蜀军也只是放在那里白搭!
至少蜀军走交州出蜀,庞大的后勤压力,就算是巴蜀之地,也无法长时间维持数十万大军之用。纵
但就算是李翔对于征伐巴蜀之地的这一决策,未得到手下所有文武的支持,可李翔依旧最终执行了这一个计划。
和张良、白起、刘伯温为代表的激进派一样,李翔同样,值得这一战之后的收益,值得他们冒这一次的风险。有多么大的风险,就会产生多么大的收益,正因为风险大,所以成功之后,收益也会大。
而李翔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之后,无论是手底下的激进派,还是稳固派,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一战之中。
没什么办法,老大都已经做出决定了,他们既然无法改变这个最终的决定,也就只能全力支持老大来打赢这一仗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翔手底下的这些人对于这一战的未来其实还很迷茫。可当伐蜀大战取得胜利和援军即将到来的消息传下去之后,所有人都必将会被打上一针强心剂,李翔势力最后的一点隐患也将会化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