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康熙王朝——少年康熙定江山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752 字 4个月前

多年努力下来,成效显着。运河和黄河成功分离,漕运效率大大提高,黄河流域的农业灌溉也有了更稳定的水源。沿岸百姓这下能安心搞农业生产了,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农作物产量噌噌往上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立下了大功。

靳辅这治河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1688 年,大臣郭琇弹劾靳辅,说他治河九年没啥功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康熙皇帝虽然觉得证据不足,但还是把靳辅给革职了。同年,靳辅的搭档陈潢被安上屯田扰民的罪名,撤职下狱,没多久就抑郁而亡。

靳辅为给好友平反,四处奔走,可惜那时他已不在朝堂,困难重重啊。1692 年,60 随的靳辅被重新启用。

他拼尽全力为陈潢平反昭雪,之后不久便病逝了。靳辅这一生,为治理黄河可谓是鞠躬尽瘁,他的治河理念和实践,也给后世水利工程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康熙十一年(1672 年)举行科举考试,吸引了众多有才能的人参加,张玉书在此次科举中脱颖而出,后来成为康熙朝的重要大臣,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熙注重选拔具有实际治理能力的人才,在科举考试中,不仅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如在策论考试中,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康熙还通过微服私访了解民间疾苦。他目睹百姓因官员横征暴敛、自然灾害及恶霸欺压而生活困苦,深刻认识到需整顿吏治、加强地方治理以保障百姓利益。康熙年间大约举行了二十余次科举考试,通过科举选拔大量人才充实官僚机构,为清朝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康熙十二年(1673 年),三藩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康熙皇帝年轻气盛、雄才大略,决心撤藩以消除隐患。

这一决定立刻引发了三藩之乱。吴三桂率先在云南起兵,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耿精忠也相继响应,战火迅速蔓延至南方多个省份。三藩势力来势汹汹,一时间局势十分危急。

在历时八年的战争中,康熙采取了明智的分化策略。他深知三藩之中吴三桂实力最强、野心最大,是叛乱的核心。于是康熙把重点打击目标锁定为吴三桂。一方面,康熙调兵遣将,组织多路军队对吴三桂进行围剿。另一方面,康熙对尚可喜、耿精忠采取招抚政策,许以优厚条件,分化三藩联盟。

随着战争的推进,吴三桂的势力逐渐被削弱。康熙二十年(1681 年),清军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攻克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至此彻底平定。

三藩之乱的平定,极大地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康熙之后开创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康熙收复台湾漫漫征程,从康熙元年(1662 年)起,历经长达二十二年的不懈努力,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台湾才得以成功收复。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他早年曾是郑芝龙的部将,后随郑成功抗清。但在清顺治九年(1652 年),施琅与郑成功部下曾德发生激烈纠纷,最终导致施琅家人被郑成功诛杀,无奈之下,施琅决定归顺清廷。

康熙三年(1664 年),施琅被任命为靖海将军,肩负起征讨台湾郑氏政权的重任。此后,他凭借丰富的海战经验和对台湾局势的深刻洞察,多次向康熙皇帝提出收复台湾的宝贵建议和详细计划,并积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康熙皇帝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决心,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清军出兵攻台。施琅这位经验丰富、勇猛善战的将领,对台湾的地理形势和明郑军队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精心筹备,制定了周密详细的作战计划。

清军水师在施琅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台湾进发。在澎湖海域,清军与郑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清军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以及施琅出色的指挥,逐渐在战场上占据上风。明郑军队虽顽强抵抗,但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逐渐陷入困境。经过多日激战,最终明郑军队归降。

台湾回归后,清政府高度重视对台湾的治理。在台湾设立府县,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并委派得力官员进行治理。这一举措有效地巩固了清朝对台湾的统治,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康熙收复台湾,历时二十二年,这一伟大壮举不仅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更彰显了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和坚定意志。

为后世对台湾的治理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从战略意义上看,收复台湾使得清朝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了稳定,加强了海防建设,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从经济角度而言,台湾丰富的资源得以更好地开发利用,促进了贸易往来和经济繁荣。在文化方面,两岸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