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失道寡援

天命靡常 泰山羊氏 1070 字 1天前

(接上文……)

朴正焕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满脸忧愁地说道:“唉!咱们这鲜国啊,如今恐怕已经烂透了吧。那些权贵们竟然公然强抢民女,欺压百姓,毫无顾忌,与匪类何异。而倭人更是嚣张至极,都已经打到家门口来了,可朝中的那些人呢?他们不思抵御外敌,反倒整日沉迷于玩弄权术。更过分的是,像金顺臣这样战功赫赫、忠心耿耿的忠臣良将,居然也要惨遭杀害!可他们手里根本也没有比金顺臣更合适抗击倭人的武将,竟然就冤杀忠良,这国……唉……想当年,咱们几个在鲜国不说是什么王宫贵胄,但好歹也都算得是人上之人。可即便是如此身份地位,性命依旧如同草芥一般脆弱不堪!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根本没法活......”

听到这里,金顺臣紧紧地皱起了眉头,一脸悲愤地回应道:“我虽然只是一介武夫,但对于国家大义还是心中有数的。只可惜,现如今的朝纲混乱不堪,早已病入膏肓,哪里是靠某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挽救得了的!曾经那个满腔热血、一心报国的金顺臣……早在他们往我脸上贴命纸的时候,就已经死在了那大牢之中!如今的我,别无他求,只想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地待在大将军的军营里面。至于今后究竟该何去何从,一切就只能听从上天的旨意安排......”

这时,一旁一直沉默不语的熊知沛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两人所言。然后他开口道:“各位,依我看,这林州城可不是个什么好地方。且不说它地域狭小,发展受限;单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日后咱们林州若要扩张势力范围,先其他各个方向都是陈国的地界,我想要,其他的刺史也得给,所以必然只能选择向东扩张。如果直接东侵,我觉得这不符合宗主国的大义,这件事终归是要从长计议,但也不是什么难事。李先生,您最近就帮着他们在衙门里,帮他们断断案子吧,朴正焕就发挥你的本事,平复一下地方百姓的情绪,带动一下地方文化和经济。老金继续招募你的顺臣兵,练练手,技多不压身,没坏处。”

朴正焕此刻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将军,咱们究竟何时才能杀回去啊?”然而,他这一句话出口后,周围的同伴们不禁纷纷皱眉,心中暗自思忖,这番言语实在有些冒失了。毕竟,那位侯爷可是来自宗主国的权贵人物,若是毫无缘由地对附属国动武,于礼数之上确实难以说得过去,且也无法令众人信服,之后会遇到很多麻烦。除非真心觊觎对方的领土,杀伐果断,否则绝不会这般轻率行事。

熊知沛并未因此而责备朴正焕,反倒是饶有兴致地凝视了他片刻,而后缓缓说道:“我料想时机应该很快就会到来,但此番并非是打回去,而是前往救援。当下,咱们所要做的便是稳扎稳打,按兵不动。至于你们,则需将各自手头之事处理妥当,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切不可鲁莽冲动。如若有一天给你手刃仇人的机会,而你行将就木,即便这大好机遇摆在眼前,你只能无能狂怒或者已经变成一把骨灰,岂不是更为令人惋惜么?”说到此处,熊知沛话锋忽地一转,面带疑惑之色追问道:“说来也怪,这鲜国境内怎会有如此众多之人通晓中原话语呢?可那些平民百姓却几乎无人能懂。其中尤以文人为甚,不知这究竟是何缘故?”

一旁的李大忠见状,赶忙伸手轻轻拍了拍朴正焕的后背,接口道:“侯爷,我们鲜国是附属国,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看中原的典籍,才能学中原的文字,也只有文人才能学得懂,毕竟博大精深,不易学习。平民要不是有中原生活经历或者特殊机遇,是不可能学会中原话的。像朴德尚和崔胜利,他们会外国话大都是因为血缘和奇遇,偶然中的偶然。”

金顺臣接过话头去:“大将军,您是觉得这倭人会反攻,鲜国的军力不足以阻挡是吧。”

熊知沛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道:“鲜国的战力,你应该比我明白,要是真的拼命,能有小鲜兵他们的狠劲,我觉得靠人海战术,都能把倭人打到海里去,可投降与临阵溃逃,让他们搞成军内文化,不死一次,都很难改变了。像你一样的将领,他们还有几个,至少海边那一片是没有了,内陆有没有,都得看鲜国的造化。”

金顺臣点点头:“海边那片区域原本也是有着几位身手不凡、颇具战力之人的存在,但可惜的是,要么在朝内内斗中惨遭杀害,要么就是在与倭人激烈的战斗之中英勇捐躯。而在内陆地区,虽说确实还有一些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势力,然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那些被分封了土地的王爷们所掌控着。自从他们获得了各自的封地之后,便纷纷变得不愿参与到对外的防御战争当中来。毕竟一旦开战,如果出现人员伤亡,那么后续的安抚和善后工作就得由他们自行负责处理;不仅如此,就连作战所需的粮草物资等也全都需要依靠他们自己去筹备解决。这显然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啊!虽说若是最终能够赢得胜利,或许还能得到一些来自朝廷的赏赐,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赏赐根本无法弥补他们自身所遭受的巨大损失。更为糟糕的是,倘若不幸战败失利,那么他们之前所投入的一切资源和精力可就全都化为乌有,甚至还会被朝廷怪罪!在我们向大陈国发出求援请求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率先在本国的各个地区展开过一轮动员行动了。但结果却是四处碰壁,竟然没有征募到足够可用的兵力前来支援,实在是万般无奈之下才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宗主国!当时各个地方给出的理由无一不是声称自家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可供调配?至于他们所说的究竟是真是假,没人说的清楚。“